时间:2025-07-28 16:45:37编辑:书画
莒南画家徐广林:执笔画葫芦,墨韵绘“福禄”
在山东莒南,有一位画家徐广林,凭借着对国画的热爱与执着,在国画葫芦领域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被誉为“中国国画葫芦第一人”。
徐广林与国画的缘分,始于幼年。那时的他,没有华丽的绘画工具,红砖块、炭块、石膏块便是他的画笔,墙壁和地面成了他的画布。鸡鸭牛羊、大树花草、小伙伴们的身影,都被他一一描绘,虽笔触稚嫩,却满是认真专注。或许是天赋使然,又得益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徐广林从小学起,绘画的潜质便开始崭露头角,成了大家眼中的“小画家”。这份儿时萌发的绘画兴趣,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此后几十年,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绘画始终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画家梦也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女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徐广林的生活少了些牵绊,他再次全身心投入到绘画艺术之中,如痴如醉。他虚心向众多书画家请教,尤其是在莒南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徐珩典的耐心指导下,绘画技艺突飞猛进,成功从一名业余绘画爱好者转变为专业画家。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依旧在绘画的天地里不断探索、前行。
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徐广林涉猎广泛,牡丹、人物、葡萄等都在他的笔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的牡丹画作,既有国色天香的王者风范,又不失富贵不狂、艳而不娇的气质,深受观众喜爱,其人物作品也多次入选市、县美协举办的作品展。而这几年,他对画葫芦更是情有独钟。
为了画好葫芦,徐广林做了诸多努力。他深入研究葫芦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了解到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和使用历史,从最初的盛水用具,到后来制成乐器、养虫器具,再到成为备受推崇的艺术品,葫芦的身影贯穿了人类历史的长河。在古人眼中,葫芦不仅外形优美,还寓意吉祥,谐音“福禄”,有着长寿、子孙兴旺、夫妻和睦等美好寓意,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徐广林在创作葫芦作品时,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除了研究历史文化,徐广林还深入学习葫芦的生物学知识。他了解到葫芦是葫芦科葫芦属草本植物,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对其生长习性、形态特征、药用价值等都了如指掌。为了能更直观地观察葫芦,他在自家阳台上种了两棵葫芦,老家院子里更是种了十几棵不同品种的葫芦 ,时时观察葫芦的生长过程,从藤蔓的伸展、叶子的舒展,到葫芦的成熟,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徐广林的葫芦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笔下的葫芦,真实自然、惟妙惟肖。两三根藤,孔武有力,茁壮成长;七八个或者十一二个叶子,错落有致,婀娜多姿;几个金黄的葫芦,摇摇欲坠,充满了喜庆吉祥的氛围。他用笔简洁精干,笔墨浓淡干湿相宜,每一个小葫芦都生机勃勃,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呼之欲出,触手可及 。为了让葫芦画更具趣味性和文化内涵,他还会在画面中添加蝉、黄鹂、蝴蝶等元素,赋予作品不同的寓意。比如,画两只葫芦,取名“福禄双至”或“福禄双全”;画三只葫芦,配上一只蝉,取名“知福”或者“一鸣惊人”;画四只葫芦,取名“四季福禄”;画五只葫芦,取名“五福临门” 。
徐广林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葫芦画在莒南县乃至更广泛的地区都备受欢迎,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人都以拥有一幅他的“福禄”作品为荣。面对大家的喜爱和追捧,徐广林总是有求必应,日夜挥毫泼墨。他认为,大家的喜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和认可,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听取更多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葫芦画。如今,徐广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还因其为人厚道、乐善好施,积极参与公益文化活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劳模徐”“好人徐”,而“葫芦徐”这个新称呼,更是对他在葫芦画领域成就的高度赞誉。
徐广林用画笔诠释着对葫芦的热爱,对国画艺术的追求。他的葫芦画,不仅是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将美好的祝福和寓意传递给每一个欣赏他作品的人 。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相信徐广林会继续在国画葫芦领域深耕,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中国国画葫芦第一人”的名号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