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书画报道网!

紫苑双璧辉映画坛——记恩师张立辰教授与师母胡萍的艺术人生

时间:2025-08-19 10:01:21编辑:书画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717/6845f14eb81c5ea430eddfc37ea47a89.jpg

(张立辰教授)


写意旗帜——张立辰先生的笔墨人生


张立辰,号渔人,别署紫苑主人,荷衣渔童,1939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沛县。1960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专工大写意花鸟画,擅兰竹兼山水及指墨书画。1977年秋,张立辰调至中央美术学院执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画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复旦大学哲学院艺术与哲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职。

张立辰的艺术之路,始于江苏沛县微山湖畔的乡土滋养。这位从苏北小城走出的画家,始终以“沛县人”自豪。2012年金秋,在徐州张立辰艺术馆落成开馆仪式上,他深情表白:“家乡的水土滋润了我的艺术创作”,湖中捞鱼摸虾的童年记忆早已化作笔下的水墨意象。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0f9d0771d76bb1cd49f20e3fa6779e52.jpg

张立辰(后排左三)上学期间与潘天寿先生等在潘宅合影。

前排左起:叶尚青、诸乐三、潘天寿、陈龙(时任浙江美术学院书记)、陈龙夫人


六十年代初始,在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张立辰先生受教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大师,专攻大写意花鸟。1965年毕业后北上,又得李苦禅、李可染、刘海粟等大家点拨。1977年执教中央美院,开启四十余载教学生涯。

面对20世纪80年代艺术界否定传统的浪潮,张立辰始终坚守文化立场。1983年,他发表《中国画的笔墨结构》,系统阐述中国画的写意特征与美学价值。

1988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渔人张立辰画展”,到会的有吴作人、萧淑芳、李可染、邹佩珠、刘凌仓、田世光、许麟庐、刘勃舒、丁井文等众多业界知名专家教授和国内外嘉宾,纷纷给予其祝贺和鼓励、好评。

1995年9月,张立辰先生应邀在韩国汉城举办画展,并出版《张立辰画集》。作品《竹藏风雨》、《雨后明月涓涓静》、《生与死》、《雪》等由韩国亚洲美术馆收藏。

2008年,在"5.12"抗震救灾活动中,张立辰先生在第一时间向红十字会捐赠了20000元,并倡议中国画学院立即开展救灾捐助活动;此后,张立辰多次参加笔会,无私捐献多幅力作,反映了张立辰先生和家人对灾区人民的拳拳关爱之心,更充分展示了一个大艺术家的慈心仁德。

2008年9月28日,中国美术馆“笔墨张立辰画展”隆重开幕。2008年11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八十周年——张立辰母校汇报展”开幕。2013年,适逢75岁从心之年,“笔墨传承——张立辰教学四十年”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盛大开幕,呈现其坚守的“中国精神”与“写意精神”。

2013年9月29日上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文史馆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承办的“笔墨传承——张立辰教学四十年”教学文献暨师生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通过国画作品、教学文献、展板、视频等方式,总结和回顾了张立辰先生的艺术教育生涯,同时该展览还是 “庆祝中央美术学院建院95周年”的重要项目之一。150位学生的200余幅作品,构成壮观的传承图谱,展现传统笔墨与时代创新的共振。正如张立辰所言,展览旨在探索“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院教学方式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的路径。

张立辰先生的代表作有《雪蕉》、《奇香不老》、《天娇超霞》、《粒粒芳酣》、《晓雨含烟》、《竹藏风雨》、《雪里含翠》、《家乡的风》、《西陆晨霜》等,出版有《张立辰画集》三册、《张立辰画选》、《张立辰小品集》、《张立辰精品画辑》等。发表的论文有《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不要动摇中国画的根本基础》、《回顾与前瞻——中国画的教学》、《博大精深 造诣独特——对潘天寿先生艺术教学思想阐析》、《略谈中国画笔墨的意义》等。

张立辰先生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港澳等地以及日本、韩国、巴基斯坦、伊拉克、意大利、圣马力诺、西班牙等国举办画展、讲学等艺术交流活动。他的宅第和画室"紫苑",还曾接待过挪威皇后、亚洲美术馆馆长、巴黎美术学院及澳洲威尔斯美术学院院长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艺术家等。

张立辰先生在中国画教育和学科建设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立辰先生陆续提出了“写意精神”、“笔墨结构”、“黑白韬略”、“两度神话”等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理念,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立辰先生的画学思想,体现在“笔墨弘道”亦即“道在笔墨”,以笔墨为载体来弘扬中国文化的“道”,体现中国文化精神,这无疑是张立辰先生的艺术创作和中国画教学取得重大成就的深层次原因。他提出“中国画以意象造型观状天下万物”,他坚持秉承传统,又笔墨创新。他的品格与创作,以及他数十年来在中国画教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一直以来都为画坛敬重、拥戴与认同。透过他的创作与教学,我们看到他身为中国画创作实践者、教育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清醒的价值判断。


丹青不渝桑榆志  墨韵流彩绽芳华


为促进中国传统书画传承,补充学院制中国画教学的不足,发展和创新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之道,更好地兼容南北笔墨气象之优长,推动艺术教育和学术思想,张立辰先生与夫人胡萍,从紫苑到书院,画坛双璧,丹青不渝桑榆志。

2017年4月6日,北京将府北路1号院迎来了一大画坛盛事,一场名为“紫苑书院”的成立庆典暨张立辰中国画写意高研班开班仪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张立辰、薛永年、刘曦林、姜宝林四位画坛大家并肩而立,南北名师与学子百余人齐聚,兰亭遗风重现当代。而“紫苑”之名,正是取自张立辰与夫人胡萍的宅第,寓意“紫气东来,吉祥萃润”。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1e0fa8a8211b23c71e62708798ce2bb2.jpg

(紫苑书院揭牌仪式,左至右为:薛永年、邵大箴、张立辰、何家英)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7/4f9d126922108abd7eac159c95e68672.jpg

(上图左至右:姜宝林、刘曦林、张立辰、薛永年)

“紫苑书院”从雅集之议到正式成立,其背后离不开胡萍的精心筹划和操劳奔波。在张立辰与艺坛四友于2016年新春聚会中,孕育出创建书院、弘扬书画之道的构想后,胡萍便积极忙于前期各项筹备工作之中,终使“紫苑书院”正式创立,从而将夫君张立辰先生和画坛“四君子”之想法化为了现实。

紫苑书院成立之初,由中国画坛“四君子”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张立辰、薛永年、刘曦林、姜宝林担任学术主持,胡萍女士任院长,郭煌任副院长,并聘请南北艺坛名家朱颖人、方增先、舒传曦、刘汉、邵大箴、卢坤峰、张道兴、王同仁、马振声、童中焘、郎绍君、杜滋龄、吴悦石、潘公凯、冯远、程大利、郭石夫等四十余人为专家顾问,构建起传统书画传承的学术高地。而以书院作为中国画学传播新途径,必将载入史册。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8449d41723ad3cc60f5eb0b833d58be3.jpg

(在紫苑书院成立庆典会上,专家、教授和领导嘉宾们纷纷致辞发言)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64d108b1f606acfee3d3f29a3f60809b.jpg

(上图:紫苑书院成立时在大教室会场掠影)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f6353257b0e243f3b732f1faf81a3701.jpg

(上图:紫苑书院成立大典集体合影留念)

紫苑书院不仅是美术艺术殿堂,更是张立辰与胡萍这对夫妇艺术理想的具象化。张立辰作为学术旗帜,提出“中国画笔墨结构论”与“黑白韬略论”,并贯穿于教学体系之中;胡萍则化身文化事业的实干家,从教学安排到学术活动,以行动支撑着中国画教育体系的持续再生。


教学相长——艺术教育的薪火传承


张立辰的教学体系,扎根于潘天寿“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学术主张,倡导 “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 教学法,先后主持、主导了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课程班、写意精神中国画写意高研班、教育部中国画博士课程班、高研班以及美术报中国写意画高研班等,将现代高等学历教育同古代师道传承、德行教育学习进行了有效结合与尝试。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fe2ff246704dc374c29d5a29eb3eaa2e.jpg

(张立辰先生给学员讲授《中国画的临摹、写生、创作的关系》并做示范)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3823b7d4f0f15edc3f85a4b3f80c9949.jpg

(上图:张立辰先生在给学员授课讲解中)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f1ac67dd18b1cb13f60dc5a4d2a5c7bf.jpg

(上图:郭石夫先生在紫苑书院为学员授课讲解)


 在课程设计上独具匠心,强化“技道并重”,既延请艺术理论家、文史学者讲授画史、国学、诗词,又由张立辰亲授笔墨结构、构图取势等实践精髓。同时,融合多元艺术,引入京剧、音乐等传统文化元素,深化学员综合修养。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52b87cda3e096fa65d6cfa3dfc691318.jpg

张立辰教授(右一)在课堂指导学生作画技巧,前排左一为本文作者崔娜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606eb6609b0fc0381d99a85f4c5343ae.jpg

在学生写生现场,张立辰教授(右二)指导作者崔娜(左三))作画技巧


为突破课堂限制,还常带领学员进行户外写生指导,并多次组织学员南下访学和艺术交流,实现南北艺术思想的碰撞交融和互为提高。通过之后十几年来的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教育理念成效斐然。


文化使命——守护写意精神的当代意义


在张立辰夫妇的艺术人生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份共同的文化使命感。薛永年曾如此评价“画坛四君子”:他们身上有一份强烈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感,希望中国画学建构完整学理体系,使之成为中国创造、世界共享的中华文化代表。

张立辰的艺术探索,始终围绕“写意精神”的现代表达。从1972年水墨《雨》到2006年巨幅《梅雪共春》,从指墨《野葡萄》到四联屏《金塘夕照》,他的创作实践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dcc1e4cc8dda7080c017939eec8232e3.jpg

胡萍,则以行动诠释传承之道。从沛县艺术馆捐画到东营师生展,从紫苑书院运营到南下访学组织,她将文化理想转化为具体实践。这对夫妇以不同方式守护同一信念:让中国画写意精神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

多年以来,张立辰先生、胡萍院长不顾年高,依然看重和组织南北艺坛的跨界交流和深度互动,这不仅是人性真情的温暖,更是张先生、胡萍老师身上所一直具有的“感恩”之心,令人感动和钦佩。他们并未忘记自己学业的“母乳”之恩,在学有所成、获得盛名之后,不断“反哺”母校。此种恩德,正是张先生人格及艺术作品的感人之所在,也是紫苑书院在教书育人方面重要的精神传承。


紫苑女主人——胡萍的幕后耕耘


在诸多公开场合,胡萍常以“张立辰夫人”身份出现,然而她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当张立辰在讲台上阐释中国画的笔墨结构时,胡萍正默默构建着艺术传承的生态系统。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c03476fe2d8b44dd044c7e2b4e1abe44.jpg

(北京紫苑书院院长胡萍)

作为紫苑书院院长,师母胡萍负责主持书院日常运作、策划重要师生画展及对外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等外,重点组织打造强有力的教学团队,特别是在教学目标、任务的实施上,充分发挥张立辰、薛永年、刘曦林、姜宝林主持导师作用,强化理论高度,引领中国画写意精神正本清源。作为艺术顾问的一些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常被受邀在书院作名家讲座,为学员开阔视野、广采博取、提高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广纳众多画院的实力派画家、高等院校的年轻教师、博士等,作为书院的基础课教学,如此夯实了学员的基础训练,为日后艺术技巧的不断提高,奠定了一个良好而扎实的基础。

上课时,胡萍院长还常常培伴在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生怕专家没讲好,学生没学好。她这种对工作和事业上及其负责任的态度,让学员们倍感亲切和充满敬意。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675b110a82064137b0eacaf01892b9a5.jpg

(在课间休息时,张立辰先生和胡萍院长为学员们答疑解惑、亲切交流)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717/22f11db2123016cada7f5ede8abfda46.jpg

张立辰教授(中)与师母胡萍(左)为笔者崔娜(右)颁发高研班结业证书并合影


    在紫苑书院,每年组织策划师生画展以及对外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从协调各方资源到推动展览落地,胡萍院长的身影也一直贯穿始终。


风雨同舟五十余载  双璧辉映南北画坛


    在书画艺术界,张立辰以大写意花鸟画领军人物著称,胡萍则被尊为“紫苑女主人”,夫妻俩性格互补:张立辰激情澎湃,畅谈中国画写意精神时目光如炬;胡萍沉静务实,将艺术理想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正是这种互补,使紫苑书院从2016年新春的雅集之议,化作2017年初春的学术实体。

    翻看张立辰的艺术影像志,这里仅略选几例,胡萍的身影无不贯穿始终。

    1981年,她与张立辰一起陪同李苦禅、李可染等参观“张立辰画展”,见证前辈大师对丈夫的肯定。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717/c0e4dd02769aa625d79e611f920d747c.jpg

(上图:左二为张立辰, 左三为李苦禅,右一为胡萍)


1989年10月17日,在上海朵云轩举办“张立辰画展”上,她协助接待徐邦达等艺坛名宿。

1982年5月在天津举办的“张立辰画展”,1985年7月、8月在徐州及沛县举办“张立辰家乡汇报展”等等,几十年来,大凡在张立辰先生所举办的系列重大画展上,胡萍始终陪伴在张立辰左右,为夫君操心,并一起分享喜悦、分忧解难。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b2f06c00e463e88240cc4bbd74b4c3a6.jpg

(张立辰、胡萍夫妇在开幕式上)


2012年,她坐在张立辰博士课程班教室,记录教学点滴。

2016年-2017年间,在她不遗余力的精心筹划和操劳奔波下,让夫君张立辰先生和画坛“四君子”之构想化为现实,“紫苑书院”正式诞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紫苑书院”首展绽放金陵。2017年11月11日-19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北京紫苑书院、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江苏省书画院共同承办的“拓境流远——张立辰艺术展暨学生作品提名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拉开了精彩的序幕。这次展览既是一位画坛大家精品力作的呈现,也是师生相聚的汇报展。展览展出张立辰先生近年来创作的作品136幅,以及师从于他的35位弟子作品88幅,集中呈现了张立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艺术创作成就与美术教育理念,立体地展现了现当代中国画学院教学与写意精神的承传演进。从这条画学传承的脉络中,可以看到优秀学生是如何承接师门学脉,并在题材各异、个性不同的创作中实现自身的突破。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张立辰先生的艺术和美术教育成就及人品、艺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18年9月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书画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北京紫苑书院承办的“紫苑墨痕——开苑四老书画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正式开幕。展览共展出张立辰、薛永年、刘曦林、姜宝林四位老先生近年创作的优秀书画作品百余幅。

2018年11月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北京紫苑书院等承办的“紫苑墨痕 西溪谈艺——江南顾问专家、开苑四老书画展暨学术论坛”系列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c3bb0128e098dcffaa1e31ee5bb19877.jpg

西溪谈艺学术论坛活动合影


    2018年11月1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紫苑墨痕:江南顾问专家、开苑四老书画展”在浙江嘉兴璟禾艺术馆拉开帷幕。共展出29位艺术家的精品近作,包括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与书法作品共150余件。参展的艺术家齐聚国内诸多具有代表性和从事中国画学创研的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融通了南北两所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思路与优长,对于当下及未来的中国画高端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019年9月27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紫苑书院、金桥碧云美术馆等承办的“紫苑墨痕——南北名家中国书画作品邀请展”,在地处浦东的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开幕,展出了来自北京紫苑书院顾问、导师及特邀的部分江南知名画家的200余幅精品。

    2019年10月,“拓境流远”师生展在东营市美术馆开幕,展览由胡萍与张立辰的东营籍学生发起,由东营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联、北京紫苑书院共同主办,呈现将的200余件水墨淋漓的作品,将传统笔墨注入时代风貌。

    2023年7月3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故宫博物院共同主办,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承办的“江山逸韵 时代新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开幕,张立辰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的资深馆员,其作品也参加了本次书画展。八十多岁高龄的他,持续推动着中国画的当代转型。

    2024年12月24日—26日,时惟寒冬,将迎新岁,在紫苑书院胡萍院长及团队的精心策划下,紫苑书院张立辰、胡萍、郭煌、牟玲一行四人再度南下杭州,慰问紫苑书院部分顾问、导师及张立辰先生的恩师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陆维钊、陆抑非诸先生的后人代表。这也是张立辰、胡萍夫妇自2004年率团南下杭州恒庐雅集、2012年率百名师生南下中国美院访师问学、2018年南下杭州“西溪谈艺”之后的又一次人文艺术之旅。这次活动,名为“西湖雅集”。 紫苑书院组织的多次南下访学活动,加强了南北艺坛的深度互动和思想交流,已成为南北艺坛佳话。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191acae83f18d4b138fa303021e3ec4a.jpg

“西湖雅集”南下访学活动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8796b626638d9e000a44fcb5d746a27c.jpg

“西湖雅集”南下访学活动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18/2ee60c8f3e8d43b664f2a0bca219940c.jpg

(“西湖雅集”南下访学活动合影)

    2025年4月,“紫苑花开”——紫苑书院七人书画作品展,在江苏省苏州市胥口贰拾壹号文化产业园盛大开幕。此次书画展,汇聚了紫苑书院2018届学员的众多佳作,七位艺术家近百幅作品,展现了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立辰和紫苑书院院长胡萍以及地方众多领导亲临现场,张立辰先生还为本次展览题写展名“紫苑花开”,并特邀12位导师的15幅作品为本次书画展赋墨添彩。

    2025年5月30日,中央美术学院组织举办“老少共话”活动,邀请了该校中国画学院教授张立辰分享创作经历、人生感悟,以及对艺术发展的理解和期待,并且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指明方向。张立辰先生介绍了他的求学、工作经历和艺术探索,并从中国画的本质特征、20世纪中国画发展、教学与创作等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认识。在互动环节,张立辰先生先后就经常对学生强调的教学经验、中西绘画的源头和基础、中西绘画的交流互鉴、中国画的未来发展等话题,与同学们做了讨论。胡萍女士,则以“张立辰夫人”身份随同出席该活动。可见,这对夫妇依然活跃于当代中国画坛。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717/5f509e4ad52e952273963ff74fdb9d6b.jpg

张立辰教授(中)与夫人胡萍(左)、中央美院校党委副书记王晓琳(右)一起合影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717/18d4c513d16f8311c299bb4da031e5df.jpg

(张立辰教与夫人胡萍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老少共话”活动后与师生合影)


    我的老师张立辰先生和师母胡萍女士, 在工作上是默契的黄金搭档,在生活里更是恩爱夫妻。老师张立辰先生为了研究中国画和理解继承潘天寿艺术而常常废寝忘食,平日里要是没有师母胡萍的关照和提醒,他经常会忘了吃饭、喝水和休息的时间。二位老人风雨同舟五十年,不为名利,任劳任怨,含辛茹苦,为培养出更多美术绘画人才和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奉献了他们的毕生精力和心血。

    从微山湖畔到紫苑书院,从潘天寿课堂到中央美院讲台,他们用一生证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终将在守护与创新中生生不息。在墨香与诗意的交织中,张立辰的画笔与胡萍的耕耘,共同守护和传承着中国画的写意精魂,谱写着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新篇章。(本文作者:崔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者简介:崔娜,祖籍湖南常德,现定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北京九洲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工作多年,后专业从事美术绘画业。在涉足画业几十年来,曾先后师从的导师有:山水画,师从于著名工笔山水画家王裕国;梅花与竹子画,师从于朱称俊(美国加州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会长,美国加州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客座教授);花鸟画,师从国家画院教授詹庚西以及乔宜男(原国家画院花鸟画研究所所长,现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鹏(国家画院花鸟画研究所副所长)、韩周太(国防大学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美院秦少甫教授;没骨花鸟画,师从于闫国斌导师;水彩画,师从于水彩画家黄有维导师;中国写意画,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教授。由于历经二十多年的不断勤学苦练和承蒙众多名师大家的悉心指点,加之虚心好学以及绘画天赋,不仅擅长中国画的工笔和写意,在花鸟、山水画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风格独特,被称为多才多艺的画坛“多面手”。画作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受到多方关注,部分作品还被美国等国际友人和海内外书画爱好者广泛收藏。